
智能城市,智能出行:9 号线连通巴塞罗那的现在与未来
认识困难 – 接受挑战
巴塞罗那从上世纪 80 年代苦苦挣扎的大都会转型为今日全球一流的智能城市,9 号线可谓是其中的一个发展缩影。9 号线也展示了 thyssenkrupp Elevator 等公司如何运用相似的方法为全球城市提供智能出行解决方案。
这一方法的基础构成很简单。首先,认识并接受特定于目标的挑战。第二,利用可用资源按照目标灵活地调整计划。第三,不要忽视会受到所制定决策影响的大众的需求。


定制的公共交通枢纽
9 号线是欧洲最长的地铁线路,它承载了太多的需求,因此需要克服诸多棘手的技术难题。例如,要实现将 9 号线与其他现有线路和交通枢纽连接的目标,不仅要下挖很深,而且要在 30 米到 90 米不等的深度进行建造。
因此,站点采用模块化设计,使用较大的圆柱形竖井形式,上层大厅和下层大厅通过大容量电梯和自动扶梯相连。平台位于隧道部分,列车在两个重叠的水平面上运行。
举例来说,Singuerlín 深入地底 60 米,电梯是地面与平台之间唯一的交通系统。为了满足通勤需求,thyssenkrupp Elevator 安装了一组 6 台坚固的大容量电梯,可以搭载 40 人,速度达到 7 千米/小时(2 米/秒)。在全景式轿厢和其他承包商并行完成项目的复杂环境中,该公司能够按照计划安装沉重的系统,且没有发生一起伤亡事故。


在巴塞罗那,连电梯都是智能的
9 号线上的电梯快、耐用且容量高,它们不仅是智能城市巴塞罗那的一分子,就连它们本身就是智能的。这些电梯拥有创新的智能控制系统 (SCS),这个系统的基础是可以优化系统的人工智能。
每组电梯都是一个智能系统,可以从街道层面或平台层面学习每天、每年的不同时点、每个站点预计的乘客数。借助 SCS,系统可以实时适应客流量。
电梯可以通过电梯可用性的敏感同步功能独立自主地最大化容量和客流量。例如,系统以电子方式测量轿厢内乘客的重量,并能使用此信息通过轿厢门的最佳开度微调进电梯和出电梯的情况。
除了减少乘客的乘梯时间,SCS 还可以通过平衡各个电梯的工作量并将不需要的轿厢置于节能待机模式,帮助优化生命周期内的性能和可持续性。



智能出行推动智能城市的发展
今天,9 号线的第一段已经投入运营。施工完成后,新线路使用的 thyssenkrupp Elevator 电梯将近 300 台。该公司还提供了逾 360 台的自动扶梯,包括将近 60 台用于连接街道与地铁的室外装置。
许多这样的室外装置也需要有聪明、定制的思维,因为高密度的巴塞罗那遍布地理障碍和建筑障碍。在自动扶梯不可行的地方,则改用斜行电梯。同样,这种情况也有重重困难需要克服。
这些装置上的智能监测器可以安全、不间断地运载乘客,为位于这个智能城市中心地带的跳动的社区心脏输送血液。巴塞罗那和 thyssenkrupp Elevator 通过 9 号线再次表明:面对每个城市难题,都有一个智能解决方案。

Image Credits
Metro Map, photo by Vinals, taken from commons.wikimedia.org,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Unported
Metro Crowd 1, photo by Generalitat de Catalunya, taken from commons.wikimedia.org, Creative Commons CC0 1.0 Universal (CC0 1.0)
Metro Crowd 2, photo by Mariusmm, taken from commons.wikimedia.org,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